時至今日,好多前臺也都是
獵頭公司介紹來的,獵頭早已走下神壇,靜悄悄潛伏在每個人的身邊,抽冷子就給你一個電話”——一位從業者在博客上這樣寫道。他們之間的競爭,更是到了爭分奪秒的地步。
國際獵頭進軍中國市場
1996年,北京地區的獵頭公司有30多家,到了那年底,數量猛增到300多家。其中就包括科銳國際。
2001年中國加入WTO前后,美國大型獵頭公司光輝國際、日本最大的獵頭公司仕達富、全球大型獵頭公司MRI、海德思哲等,都進入了中國市場。
宮宇在2007年做了第一個“金融行業大單”。那時候,他從醫藥轉做金融僅2年時間。這個名為“財富管理”的“大單”年薪400萬元。客戶公司為這個職位所負責的業務線,僅購買客戶管理系統就花了上千萬美元。相比而言,為該職位支付的100萬元傭金并不算什么。
“財富管理”這個業務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業務,有四五家獵頭在競爭這個職位。“拼的就是對行業的理解、找人的能力和溝通的能力”。
宮宇和助理發現,不僅獵頭公司的數據庫里沒有這種高端人才,同行間也都沒有合適的有經驗的人選。于是,客戶和他們一起把目標鎖定在了香港。
在這個故事中,宮宇和候選人的交涉并沒有多神秘或激動人心,只是對方因為時常出差,在三四個月后才真正和宮宇對接上,之后的進展比較順利。
在這個過程中,宮宇體會到了“歷史參與感”。不過,除此以外,最多的恐怕就是疲勞感了。宮宇曾經一天約5個人。“最瘋狂的時候,出了會議室,都要吐了”。
競爭中 “獵頭”也打起價格戰
如今,宮宇已經跟人合伙開了一家叫做賽捷咨詢的做獵頭生意的公司。在他看來,獵頭目前仍是一個少有的“回報很大”的好職業。按照國際慣例,獵頭每簽一單生意,無論最后成功與否,都會得到一筆不菲的預付款;如果做成功找到人選,還會獲得相當于該職位年薪1/3的傭金。
不過,在激烈的競爭中,“獵頭”們打起了價格戰,其中有一些不收取預付款,有一些則降低了幾個百分點的傭金。現在的行業價格是,
獵頭公司通常能拿到推薦職位年薪25%~33%的提成,而
獵頭顧問則能從獵頭公司手中分走其中的20%或更多。這意味著,當獵頭促成一個年薪百萬美元的工作,能獲得最少約5萬美元的提成。
但與這種欣欣向榮的收入景象伴生的,是該行業公司數量的爆發性增長。在這4年間,僅在北京,冠名為獵頭的公司就從三四千家增加到了2萬多家。
但最近,宮宇開始感到,從這行轉行的人越來越多了。SNS、微博、電視真人秀……與獵頭構成競爭的招聘手段層出不窮,獵頭業務的增長速度正在放緩。
實際上,風向正在再次轉變。“獵頭”定義開始需要向“傳統”回歸——依靠對行業、公司的深入把握,為客戶和高端候選人相互尋找到對方。或許,本土獵頭們也即將準備面臨更激烈的正面競爭。